李云龙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历史上确有其事?
李云龙伏击战地观摩团却有其事
2006 年一炮打响的《亮剑》,凭借出色的剧本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出色热播不衰的抗战剧。除了被称之为 “二战转折点” 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平安格勒战役”,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便是居中李团长设伏围歼日军战地观摩团的战例了。
这一场景的灵感源自于源于开国中将王近山在抗战期间亲自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将军是《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一仗而声名鹊起。
但因为这一仗打得很仓促,是临时决定的,开始快,结束也快,对于这场战斗,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王金山将军是怎么在率军赶路的间隙,顺便一网捞了这么多条大鱼的吧!
展开剩余76%陈赓:速战速决速离 王近山:打一下呗!
1943 年,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大军迫近延安。为了延安的安全,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依据刘邓首长的指示,派王近山率领 16 团,西渡黄河回延安,保卫中央安全。出发前陈赓千叮咛万嘱咐,希望王近山明白任务的重点在于快速到达延安,路上遇见敌人尽量规避,如果不能规避,那就速战速决速离。
陈赓
但人送外号 “王疯子” 的王近山将军却不这样想,避开敌人一仗不打就去延安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不可能不打仗的。原来王近山带着部队行进到山西临汾洪洞县一代的临屯公路附近时,发现这条交通线上,日军往来运输相当频繁,但戒备松懈。
很久没打仗的王近山将军决定,找个合适的地方设伏。还有一种说法是,陈赓或是王近山是得到了情报人员的情报,获悉日军将有大批重要头目经过这条公路线,于是决定设伏围歼。事情究竟是怎样,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王疯子名不虚传 力排众议战果丰硕
韩略村就在公路线旁边,位于进山要冲,路口有一个小炮楼,驻守一小队日军平时负责公路线的安全。王近山计划设伏的地点就在炮楼不到 500 米的地方,位于公路上方,居高临下,沟底的公路是只能通过一辆卡车的窄道,两边是十几米高的黄土崖。天然的伏击位置。
然而,16 团的干部并不同意王近山的计划,因为伏击任务充满变数,万一控制不住战斗规模还被敌人死死纠缠,完不成增援延安的任务,那可就因小失大了。但王近山力排众议,认为只要精心谋划,就能速战速决撤离战场,不影响向延安行进的任务。他还决定,只带两个营的兵力前去伏击,其他人按计划向延安前进。
10 月 24 日凌晨,带着四个连的王近山潜伏了下来,早上八点,公路上出现了日军车队。3 辆小汽车在前,10 辆大卡车在后,鱼贯而入伏击圈。战斗打响后,沟里公路上漫天飞舞着八路军的手榴弹,机关枪向着小汽车扫射,顿时引发爆炸,侥幸不死的日军军官从车里爬出,指挥反击企图突围。但最后两辆卡车已被炸毁失去动力,堵住了日军退路。凶悍的日军顽强抗击,甚至还有一小队日军组织起来向八路阵地发起冲锋。王近山立即下达死命令,脱掉上衣,亲自到一线指挥,战士们在王近山的鼓舞下,吹响冲锋号,刺刀见红,以白刃战迅速结束战斗。不到半小时就围歼了这批日军,并打扫完战场迅速撤离。从始至终,韩略村小炮楼里的日军都龟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战。
一网尽是大鱼 王近山声名鹊起
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 180 多名,其中有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烧毁敌人汽车 13 辆,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这次战斗震惊中外,让冈村宁次怒不可遏。王近山作为这次战斗的直接指挥者,名扬全国。
上世纪末,在韩略村,有一位 88 岁的老人王命秀这样回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战斗打完,我到战场上去看,日本人已经把尸体运走了,当时不知道打死的都是什么人,日本人也不说,我看见那条沟里到处都是血迹,有些血糊糊的肉块还挂在墙上,有两个日本兵躲在路边的一个土窑里,八路军打不着他们,他们却能打着我们的战士,清理战场时,这两个人装死才捡了条命(与其它资料上有 3 人侥幸漏网有出入)。八路军在这里牺牲了有五六个人,埋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脖子上挂着哨子,应该是个干部,听说是个连长。(从资料上来看,这位牺牲的干部可能是 5 连的指导员郑光南,他是抱着一捆手榴弹扑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发布于:天津市